【在家分娩】在家浴缸分娩兒科爸爸臨場接生 醫生媽媽生育奇遇:3子女皆在家分娩

育兒資訊

發布時間: 2021/08/25 18:14

最後更新: 2021/08/28 10:00

分享:

分享:

註冊西醫鄭清穗的3名子女都是在家分娩的,她對這段生育奇遇娓娓道來。

準媽媽十月懷胎,迎接寶寶的方式可以選擇順產或開刀,甚至揀個吉日良辰。註冊西醫鄭清穗3個子女,今年6歲、4歲及23個月,3個孩子都在家呱呱墮地,有意料之外,也有早作計劃,她說在家分娩這方式,同樣可以是個人選擇。

鄭清穗懷第一胎時,是28歲,原來她一開始並沒想過在家分娩。在快將臨盆時,她在家保持放鬆,盡量稍延入院的時間。「因我知一入醫院便會好緊張和慌亂,一心只是不想那麼快入院而已。」她之前學習過臨盆放鬆的網上課程、翻過不少書籍,學習紓緩陣痛時的Hypnobirthing (催眠分娩),以及燃點香薰。

她在家裏的浴缸泡著暖水放鬆,但當陣痛如浪一下一下襲來,感覺愈來愈強烈,心想是時候到醫院,豈料發現子宮已開了一定度數,BB已快出來,她馬上更換衣服,BB此時已從她的身體滑出來。

子女仍年幼,未問及太多在家分娩的經歷,鄭清穗期待日後和他們分享。(黃建輝攝)

「BBA」重遇舊同事

鄭清穗的丈夫是兒科醫生,但家裏沒有相關工具,他第一時間是關上冷氣機,然後急召救護車。「醫護人員帶來擔架床,情況好緊張,他們用刀片為我割臍帶,生產的次序是先生了BB,再生胎盤,我當時未生出胎盤,由白車『B BU B BU』送到急症室。」

她曾在那醫院急症室工作,重遇舊同事,由他們推她上婦產科,這情況醫護人員稱為「BBA」——Born Before Arrival。她進入婦產科,女兒則因體溫較低需要送往兒童深切治療部觀察。這有驚無險的第一胎,鄭清穗感覺不錯。「陣痛時可用自己的方法紓緩,自己可控制的情況較多。」

剪臍帶處是出生地點

打後的兩胎,她沒堅決要在家分娩,保留彈性,也要為子女的安全去考量。「我自己都是醫生,有人確需要在醫院生BB,但好多時亦不一定要。第二、三胎在產檢時BB生長情況健康,胎位位置亦正常,我的身體狀況也OK,屬於低風險,因此決定在家生產。」

但兒科醫生的丈夫,想法比她謹慎,他態度保留,但見太太有此想法最終也支持。

第二胎臨盆時,鄭清穗整晚泡在暖水浴缸中放鬆,產程長達10小時,她不時需換水以保持溫暖。經歷陣痛,待她生產完畢,丈夫馬上用暖水把BB保持身體溫暖,待她把胎盤生下後,乘搭的士到醫院,到醫院產房後才剪臍帶。

兩個姐姐見證着弟弟出世。(被訪者提供)

3胎足月足磅

有兩個女兒在家分娩的先例,迎接三子到來,準備較充足。事前備存了夾臍帶、消毒用品及急救用品。做法是坐在吹氣浴缸中,放鬆,第三次產程更短至五、六小時,陣痛稍減。這次在家剪臍帶,再前往醫院。

每次生完都快速出院,第一胎留院3天,至第三胎更無留醫,鄭清穗傷口縫好針、BB打完所需疫苗,做好檢查後數小時已可回家。3個BB皆足月足磅,出生時都有八磅多,健康狀況良好。

她說媽媽怕痛,最主張在無痛無感覺下把BB生出來,所以也佩服女兒在家分娩的決定。(被訪者提供)

大女取名有段古

3次產程,生首胎時曾遇驚險事,因為生大女後,把她放在墊了毛巾的地上,因胎盤的血液流滿她全身,見囡囡的第一個畫面是紅色一片,他們替她取名「曦彤」,代表光亮及紅的意思。「後來我們懂得生產完畢後,不要把BB放低過胎盤,便不再出現這血淋淋畫面了。」

懷第一、二胎時她出現妊娠糖尿,尤其第一胎時發現這情況尤為緊張,擔心血糖會影響腹中BB成長,把一切糖份及碳水化合物都戒掉,飲品全不加糖,注重了飲食,身體反而好轉,第三胎就沒此問題。

最新影片:考全級第一未必等於資優生 資優學苑院長分享培育尖子心得

須作產前風險評估

她坦言,她和丈夫的醫生背景,為在家分娩提供了有利條件,兒科醫生丈夫也擔當重要角色,為剛出生的子女檢測。「他見慣初生B,我放心得多,有事都可處理。」

分娩地方及方式不同,但她和其他孕婦一樣,經歷陣痛。「陣痛都是好痛的,但生BB這過程是必經的,我沒有負面去想這是痛苦,把它想成是開心的事——BB快出生了,每一下痛就是BB行近你一步,要勇敢去接受。」

點擊圖片放大
+4
+3

不做虎媽耐心教

作為3孩之母,鄭清穗的教養方式是以愛為先。孩子愈大愈多對抗、挑戰底綫,開始要定底綫和守規矩。至他們開始讀書,遇上大大小小的挫折,要從旁鼓勵。「我對他們都有要求,但不會是拿着籐條的虎媽,覺得鼓勵更重要。」

在育兒成長中,父母面對各種疑難,鄭清穗稍後會開設網上平台,對象為準媽媽們及父母們,解答如懷孕時的疑問、產後媽媽的醫美問題(產後修身、尿滲、腹部鬆弛)、幼兒的健康疑難(如發燒抽筋、濕疹等)及家長面對的種種醫學和教養問題。

最新影片:運動大使教揀水上活動裝備 拆解三大裝備功能

記者:周美好